

在體驗經濟時代,觀眾對一個展臺的記憶,并非來自于全程的平均感受,而是由兩個關鍵瞬間決定的:體驗中的高點和結束時的感受。這就是著名的“峰終定律”。巧妙運用這一定律,能讓您的展臺在觀眾腦海中留下深刻而積極的印記。
一、理解“峰終定律”:
諾貝爾獎得主、心理學家丹尼爾·卡尼曼的研究表明,人們對過往體驗的評價,主要取決于:
1、高峰時刻: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,感受強烈的那個瞬間。
2、結束時刻:體驗即將結束時的感受。
我們對一項體驗的整體評分,幾乎完全由這兩個時刻決定,而過程中其他平淡的部分,時長多久,則容易被大腦忽略。在展會這個信息過載、競爭激烈的環境中,觀眾沒有精力記住所有細節,運用“峰終定律”進行精準的體驗設計,無異于掌握了開啟記憶之門的鑰匙。
二、設計“峰值體驗”:

峰值可以是欣喜、認知、榮耀甚至是連接感。它不一定是花費高的環節,但必須是精心設計、觸動內心的。
策略一:打破腳本,制造欣喜
欣喜來自于超越預期的時刻。這需要打破常規的“請看產品”、“拿份資料”的平淡腳本。
案例:一個兒童教育品牌的展臺,在常規咨詢區外,設置了一個“童話故事角”,由專業的播音員定時為來到展臺的孩子聲情并茂地講故事。對于帶著孩子的家長來說,這個能讓片刻安寧的“喘息之機”成為了強烈的正向峰值。
方法:思考您的展臺能否提供一個個性化的、出人意料的、或能讓觀眾感受到被關懷的瞬間。
策略二:賦予意義,實現認知
當觀眾通過互動,突然領悟到您產品的核心價值或其能為他解決的根本痛點時,一個認知的峰值就產生了。
案例:一家數據分析公司沒有直接展示復雜的儀表盤,而是設置了一個“數據解密”互動墻。觀眾輸入自己行業的幾個關鍵詞,大屏幕會實時生成一幅可視化的市場機遇與風險圖。這個“頓悟”的時刻,讓抽象的數據能力變得具體可感。
方法:設計能讓觀眾自己得出結論的互動,而非單向灌輸。利用可視化、模擬器或診斷工具,讓他們親身體驗“前后差異”。
策略三:設置挑戰,營造榮耀

通過設計適度的游戲或挑戰,讓觀眾在付出努力后獲得成就感。
案例:一個戶外運動品牌設置了一面小小的室內攀巖墻,成功登頂者可以搖響頂部的鈴鐺并獲得一枚限定徽章。這枚通過“努力”獲得的徽章,遠比隨意派送的禮品更有紀念意義。
方法:設計一個有明確規則、需要些許努力且獎勵獨特的迷你挑戰。
三、雕琢“體驗”:畫上圓滿的句號
無論展臺體驗過程如何,結束時的一個小疏忽(如索要禮品時的冷漠、結束后一句匆忙的告別)都可能毀掉整體印象。反之,一個精心設計的結尾,能起到“定調”和“升華”的作用。
告別“禮品站”思維,打造“回饋儀式”:
將派發禮品從一個簡單的交易,轉變為一次表達感謝的儀式。
做法:不要在觀眾離開展臺時隨手塞一個袋子。可以設置一個“感謝回饋站”,由工作人員親手送上禮品,并真誠地說:“感謝您的時間,這是我們為您精心準備的一份小禮物,希望您喜歡。” 禮品的包裝也應精致,體現重視。
提供“下一步”的清晰路徑:
讓觀眾清楚地知道離開后會發生什么,消除其不確定性。
做法:在交談結束時,工作人員可以明確告知:“很高興與您交流,我們會在下周三前,將您感興趣的產品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給您。” 或者“我們的銷售總監會在展會后第一天致電您,預約一個更深入的交流。” 這給予了觀眾一個明確的預期,也體現了專業性。
創造“溫暖的送別”:
活動結束后的視覺和語言印象至關重要。
做法:確保所有工作人員,即使是在忙碌一天后,也能對離去的觀眾報以微笑和真誠的告別,如“祝您觀展愉快,期待下次與您相見”。展臺的燈光不應在閉館前就急于關閉,保持明亮和整潔到活動收尾的時刻。

四、統籌規劃:繪制您的“峰終”體驗地圖
建議您在展前策劃時,和團隊一起繪制一張“觀眾體驗旅程圖”,標出觀眾從進入、瀏覽、互動到離開的全過程。然后集中資源和創意,重點設計1-2個強有力的“峰值”,并精心雕琢“終值”環節。確保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責任人和執行標準。
在展會這個人流如織、信息轉瞬即逝的舞臺上,通過“峰終定律”來規劃觀眾的體驗,是一種高效而智慧的策略。它要求我們不再是信息的廣播塔,而是體驗的架構師。當您能為觀眾創造一個值得回憶的高潮和一個溫暖專業的結尾時,您的品牌就已經在他們的心智中,占據了那個難以被取代的寶貴位置。

匯雅移動手機站

微信公眾號